實行「實坪制」制後,一條街上不同建案的價格差異就會變得相對混亂,而實坪制的實行似乎是在走回頭路。
在實坪制後,建商將會給你提供實際面積的資料,你買房子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比較。
但是,這樣也會讓有心者有更多的機會去操作房價,導致價格的波動。
屆時相鄰的建案價格之間的差異,是因為公設的面積比例不同,而不是因為實際房屋面積不同。
因此,在銀行進行估價時,也會變得十分複雜,無法參考相鄰的建案。
此外,由於新房的公設面積比例通常比較高,因此實坪制後的老屋也可能因此而井噴?
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建商們可能會採用降低公設比例的方式,不過電梯使用也會變得更加有趣,一部電梯十幾戶人共用….
低公設的延伸自行發揮(自己追垃圾車…….)
建商在進行實坪制轉換成本時,還需要考慮到室內坪數、大公小公等因素,因此需要進行精算。實際上不是真正地取消公設。
此外,公設登記在管委會名下,而不是房屋的產權證明中,因此不能說公設是買家所擁有的。
總體而言,實坪制對於現況來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,大家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精確計算,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。
實坪制將出現更多的「灰色地帶」,讓有心者有機會更多地操作價格,聰明人將越富、魯蛇更無法脫貧!
大家認為在實坪制後,會對房價造成什麼樣的影響?
